首页 > 旅行 > 内容

如何区分贵的东西是「智商税」「情怀税」还是「一分钱一分货」「高端的东西就是好」?

发布时间:2018-12-04   来源:未知    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最近有个粉丝送我一台料理机,国产的,本来我是不屑一顾的,毕竟我这种长年累月养尊处优的营养膳食达人,早就用了好几台V家、B家的机子,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出细腻的程度,蕴含着美帝深厚的工业设计底蕴和领先的制造水准。

但是丢了几个东西搅了一下,出来的质感居然和Vitamax打出来的没啥区别,至少我感觉不出来。V家的5系的,北美大约是2000多人民币,到中国大约要翻倍,5000多,前两年大概是七八千,当时果汁潘和几个营销号练手炒什么破壁概念,水闸船高,想想看,多少一线城市的小白领,如果真的要买这个机子,估计要搭进去一台高配萍国吧,他们的生活多么艰难,连买个料理机也要被人坑....

于是,身为精英的我,一瞬间开始质疑自己了,到底是不是被资本家诓骗,蒙了一下,毕竟它可以说,我们这个料理机的刀片力学结构如何科学精确,我们的材质如何无毒,或许有差别,但真的有价格那么高吗?

资本家,成功人士固然要赚钱,但不能欺负群众人傻钱多啊,好像王思聪评价王菲的天价演唱会门票:我坚决不会去看的,因为太扯淡了。

那么,如何判断一个东西像顶配辉腾一样值得购买,还只是收割智商税情怀税?

 
作者:李淼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66586687/answer/528946587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作为一个“半职业的买手”,我其实也想好好谈谈,如何判断一件东西值不值它的价钱。

我的工作是与手工业相关的买手:每年我们会用掉几乎半年的时间,在日本和中国去寻找陶瓷、木器、玻璃、金属等等手工制品的制作者,日语叫做“作家”,将他们的作品呈现在商店中和画廊里。

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在我们的网络环境里,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些人称为“手工艺人”,把他们的作品叫做“手工艺品”。然而,对我们自己所秉持的概念来说,我们不会用到“艺”这个字,因为他们并不是在“卖艺”,做的东西更不是“工艺品”,而仅仅是日常使用的“器物”。

所以说到器物,优先的属性必然是“实用性”,之后才是“美感”、“设计”、“工艺方法”等等。

与大多数人的想象可能并不相符,进行手工制品制作的作家,其实数量并不少。尤其在日本,这个人群有接近10万人之多。中国尽管没有太多有名的进行独立创作的作家,但是在许多传统制造业里,还是有千千万万的“凭手艺吃饭”的人。要针对如此巨大的群体,从中找到我们能够欣赏、喜爱的物品,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创造力的买手,首先必须要能“看懂”。举个例子来说,同样对于茶碗,我们每年经手的数量不下2、3000件,从中能够选出的数目却仅有几百件。除了理解、测试它的功能性之外,我们需要去做更多的功课,去明白一件物品“为什么好看”,“怎么才叫好看”。简单讲,能够满足“实用性”和“美观性”这两个指标,就足以让一件东西成为“可以得到别人欣赏的作品”了。

然而,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“智商税”和“情怀税”这两个词。它们的用法是这样的:有一天,你看到一个朋友或者亲戚买了一件“你知道这是骗人的”商品,你就会说他“交了智商税”;当一件商品的价值,在你看来其实是因为“做它的人的情怀”而付了不切实际的高价时,你会说“这是情怀税”。

我承认,而且我也明白,这个世界上确实有着太多这样的情况。而我们又都想要做个聪明人,做个理性人,所以这些非理性的行为,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所唾弃的对象。然而话说回来,你在进行这些判断的时候,真的有自信“我完全懂了这件东西”吗?

很多网友在看了“钻石骗局”相关的文章之后,或者了解了大部分的宝石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之后,都会说“买宝石就是智商税,因为地下埋着无数的钻石,宝石其实跟玻璃没什么区别”。这里我不讨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,但我想说明的一个事实是,我们日常进行的的大部分价值判断,其实是很容易被外界信息说服的,即便你甚至没有亲眼见过这件东西。但是,只有一种判断方法,是任何人也说服不了你的,那就是“亲自试一试”。

我曾经以为 iPad Pro 又大又沉,只是个屏幕更大的便携电影播放器。直到我在店里试了试,用它的键盘写下了一段话,尝试着按照以往的习惯去编辑、修改,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直接掏钱了。这就是亲自试一试的妙处。

我曾经在照片上,看到过一件散发出和田玉般质感的茶壶,就跑到了爱知县的一个小城市,找到了做这把壶的作者,找出来看了看摸了摸,我才明白,那张照片只是打光技巧形成的结果,实际的器物釉面显得死气沉沉,于是告辞。这就是亲自试一试的妙处。

我曾经在美术馆里看到一件写着“瓷器”的茶盏,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像是金属的,散发着诱人的银白色光辉,于是记下了这件展品的作者名字,找到了他的工房。亲眼看着他烧制、开窑,由他将覆盖着一层似乎是白土的,还温热的茶盏交到我的手中,教给我如何打磨,我才亲眼看着它从一片灰白中绽露出了闪亮的光泽,才明白了这叫“亮银釉”。这就是亲自试一试的妙处。

在我的工作中,这种“亲自试一试”的妙处,让我坚定地认为,这才是检验一切你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的唯一标准。在“眼见未必为实”的时代里,用手、用身体、用生活去直观地感受一件物品,无论它是好用、耐用,还是方便、美观,这些能够让你愿意“为它买单”的元素,都应该来自于你的经验,你的眼光,你的用法,甚至是你的理念。

我们究竟是为了“看上去过得不错”而生活,还是为了“我自己觉得不错”而生活。在这个问题上,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选择,而我的选择是后者。

一场电影,一首歌,一幅画,一辆车,一个耳机,一条路,一片景色,一场戏,一封信。我们永远会遇到意见相左的人,会遇到对你喜欢的东西完全不感兴趣的人。他们不是见识少,也不是故意要跟你对着干,他们有他们的生活,有他们的经历,也有他们的审美。这些事情不能也不应该统一,因为多元的世界才是缤纷美丽的世界。

话说的有些远了,再讲个我的经历。这是我去年冬天在日本的经历。

日本去年的冬天非常冷,冷到11月中旬的时候,我已经在车上把暖风开得大大的了。由于天气预报说几天之后会在山区降雪,于是我赶快去了离我最近的AEON TOWN,想买件厚衣服穿。在一家很有名的连锁店里,我看上了一件外观不错,而且“超轻保暖”的羽绒服,颜色和尺寸都很合适,于是买完以后,我就迫不及待地裹上了身。

开车走了没多久,我就觉得实在是热得冒汗。低头一看,暖风空调早就关上了。没办法,我只好打开车窗,让自己凉快下。但是开了车窗,问题又来了:手、脸甚至是脖子,这些羽绒服裹不到的地方,还是冻得难受,身上却感觉在不停出汗。我只好找个地方停下车,把这件新买的羽绒服脱了下来,老老实实地打开了暖风。虽然只穿了一个多小时,我发现在腋下、领口、后背这些地方,里面的衣服已经被汗浸湿了。

与北京那极度干燥的冬天相比,日本的冬天其实湿度更高,身体也就更容易出汗。从小到大都觉得从未因羽绒服问题犯过愁的我,在之后的一周时间里,继续开着车赶路,但再也没有穿上过那件羽绒服,最终我到了另外一个城市,找到了相同的连锁店,把衣服退掉了。

到了12月中,我的合伙人来日本跟我汇合,看到我仍然穿着棉外套,他奇怪地问我:你不冷吗?

“我冷,我就是没有合适的衣服穿。”我对他这种明知故问的行为感到很恼火。

我这哥们儿平时玩户外,登山鞋冲锋衣什么的也算是他的标配。我看到他穿着一件户外夹克,感觉也没厚的样子,心里竟然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。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我发现他明显比我要悠然自得的多,下车不会马上跑进便利店里取暖,上车也不会热得拼命冒汗。最后,当我们所在的山区里终于下雪的一天,我实在忍不住了问他:你冷么?

“我不冷啊,你冷吧?你冷你先穿会儿,我今年新买的。”

我接过来一上身,立刻就知道不一样了。

透气性和保暖度比我那棉外套强的不是一点半点,也丝毫没有因为下雪而打湿衣服。而且上身后才发现衣服的乾坤,这件是带可拆卸内胆的,也就是说,除了夏天,春秋冬都可以穿,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来说,特别实用。我对户外用品真的知之甚少,总觉得我自己用不上这种东西:我既不登山,也不徒步穿越,出门大部分开车,平时有个棉衣也就足够了。但是在关键时刻,哥们儿的这件adidas TERREX 还真让我刮目相看,回到北京我就立刻也买了一件。

 

“鞋是不是合适,只有脚知道”,这句老话说的确实在理。 掏钱买了的人,大多都会觉得“一分钱一分货”,只要舒服、管用,你管别人怎么说闲话呢?弄不好人家只是“吃不到葡萄”眼红罢了。

被人说“智商税”这件事,虽然令人恼火,仿佛让人看成弱智,但实在话是,一件东西不通过实践,我们终归是无法得知它的实际价值的。尤其对于小众产品来说,只要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,还能有锦上添花的惊喜,这就足以让你考虑清楚是不是“一分钱一分货”了。

毕竟买东西不会自带好评。


图说天下

×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